一、检查准备
1. 计划制定:根据法律法规、政策要求以及监管重点,制定年度、季度和月度执法检查计划,明确检查对象、范围、频次和时间安排。针对专项执法行动,需单独制定详细方案,明确目标和重点。
2. 人员配备:安排具备相应执法资格和专业知识的执法人员,必要时邀请行业专家协助。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,且需熟悉检查内容、流程和标准。
3. 资料收集:收集被检查对象的基本信息,如营业执照、许可证、相关审批文件等,以及过往执法检查记录、投诉举报信息等。了解与检查相关的法律法规、标准规范,准备好执法文书和工具,如现场检查笔录、调查询问笔录、抽样取证工具等。
二、检查实施
1. 表明身份:执法人员到达检查现场,主动向被检查对象出示执法证件,表明身份和来意,说明检查依据、目的和内容。
2. 现场检查:听取汇报:要求被检查对象介绍基本情况、生产经营状况、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,做好记录。
3.查阅资料:查阅相关文件、档案、记录,如财务账目、合同协议、安全管理台账、环保监测报告等,核实其真实性和合规性。
4.实地查看:对生产经营场所、设备设施、等进行实地检查,查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,有无安全隐患等问题。重点检查关键部位、重要环节和易出问题的区域。
5.调查询问:向被检查对象的负责人、管理人员、一线员工等询问相关情况,制作调查询问笔录,经被询问人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。
6.抽样取证: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产品、设备等进行抽样,按照规定程序送检,并做好抽样记录和证据保全。
7. 检查记录:执法人员当场填写现场检查笔录,详细记录检查时间、地点、内容、发现的问题等,由被检查对象负责人签字确认;如有异议,应注明并要求其说明理由。
三、检查判断标准
1. 合法性判断:对照法律法规、规章及规范性文件,判断被检查对象的行为等是否合法合规,如是否存在无证经营、超范围经营、违反安全规定等情况。
2. 合规性判断:依据行业标准、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,判断被检查对象的生产经营活动、设备设施运行等是否符合相关要求,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有效等。
3.合理性判断:从合理性角度审视被检查对象的行为。
四、检查问题
轻微问题:对检查中发现的轻微问题,当场提出整改要求,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,明确整改内容、期限和要求,并进行批评教育。
一般问题:对于一般违法违规问题,依法立案调查,收集证据,按照行政处罚程序作出处理决定,包括罚款、责令停产停业、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。
严重问题:发现严重违法违规行为,如涉及重大安全隐患、严重环境污染、制假售假等,立即责令停止相关行为,采取查封、扣押等强制措施,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。
五、检查后续跟踪
1. 整改复查: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届满后,对被检查对象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,检查整改措施是否落实、问题是否解决。复查结果记录在案,如未完成整改,依法采取进一步措施。
2. 信息公开:按照规定将执法检查结果、行政处罚信息等向社会公开,接受公众监督,对涉及商业秘密、个人隐私的信息依法予以保密 。
3. 总结评估:定期对执法检查工作进行总结评估,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,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,完善执法检查标准和工作机制。